第五百二十五章 蚁可测水 (第2/2页)
“运筹帷幄,料事绸缪,我实在不如贾公、荀君多矣。”诸葛亮不禁仰头叹了一声。
“青史之上,先有明天子,而后才有名臣事迹。”贾诩有意提点道:“若非高皇帝,良平终不过一县掾。”
诸葛亮心底澄澈,贾诩也不急着让他说什么保证、表什么态度,他一如既往的相信皇帝识人的眼力,时间长了,诸葛亮一定会展露出他的才华。
待将诸葛亮送至秘书郎们待的营帐中后,贾诩转身走了几步,静静地站在茫茫雨幕之中。直到冷风将他打湿的衣摆吹起贴在小腿上,冰冰的透着寒意,贾诩这才抬脚往回走去。
他知道皇帝仍有话讲,所以又折返了回来。
军中一时寻不到足够的炭,皇帝也不讲究,任穆顺摆上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盆,几块小腿粗细松木在铜盆内燃着橘色的火焰,冒着屡屡白烟。
贾诩进去时正听见皇帝笑着对穆顺说:“闻着烟味也好,心里更暖些,这松香比檀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。”见贾诩进来,皇帝又吩咐道:“去把窗帐揭开,透些气,免得熏着。”
哪怕知道皇帝这不是为他说的,贾诩也仍是冲皇帝笑了笑,很领情的拜了一拜。
皇帝让穆顺将贾诩扶到自己对面空着的席榻上,待穆顺开窗后再度退出帐外,这才问道:“与他说了?”
贾诩惜字如金:“说了。”
“怎么说的?”皇帝接着问道。
贾诩简单的重复了一遍,这时外间雨声渐消,冷风从窗外吹进,松木燃起的火焰只是抖了一抖,白烟少了些,火烧得愈加旺盛了。
“贾公果然没有好好说他。”皇帝轻轻摇头,有些失望,却又不以为意。
贾诩泰然自若的说道:“此人聪明多思,也无须着意点拨。”
“我就怕他太聪明。”皇帝忽然说道,随后摆了摆手,不欲再提此事,伸手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,丢在案上:“不只是他,所有人都聪明。”
贾诩低眸略扫了几眼,大致看清上面写着‘奉义校尉周瑜书信遣送江东,不日孙策举兵,响应王命’,然后看开头顿首,却是徐晃对此事的密报。其中还隐隐流露着他对周瑜与孙策关系紧密的担忧,认为孙策并不是为了对朝廷的‘忠’而起兵,只是为了回应周瑜的‘义’。
这意味着皇帝等人一番施为,最后只在他二人之间埋下一根刺,并未造成太深的隔阂。
“周瑜如此,太史慈也如此。”皇帝轻叹一声,带着现代人的思维费解道:“这‘义’到底是什么,竟让千万人往矣,我有生之年,实在闻所未见。幸而吕布死了,不然我又得多一个难题。”
“这算不得什么大事。”贾诩轻轻笑道:“孙策究竟是慑服朝廷威势,还是悔改于周瑜之义,至少眼下还是要用他的。”
“不用提他们了。”皇帝略为烦躁的站了起来,负手说道:“前日朱儁去沛县后,就立即有人坐不住了——这雨何时有个头!”